2013年12月22日星期日

阿布達比:是聯合國還是中轉站?

在阿布達比第三個月,其間認識了十幾廿個不同國籍的新同學,全是將會在這學校開展新學年的學生。大部份都是來自波斯灣國家的阿拉伯人,或長居在這地區的法國人。還發現了數個我連聽 都未聽過的國家:非洲的喀麥隆(Cameroun) 和吉布地(Djibouti)。學校標榜學生來自共六十多個國籍,但事實上,一個人來自何方比他護照上印的幾個字複雜得多。我,香港長大,會說法文,然後在阿聯酋讀書,比起其他人已算是一個極度簡單的背景。大部份其他人的故事大約如下:母親是伊朗人在法國長大,父親是瑞士籍敘利亞人,女兒在瑞士長 大,在敘利亞住過三年,後因戰亂移居到杜拜,兩年後來阿布達比讀書。或者是母親是黎巴嫩和伊朗混血兒、父親是法國人,在法國長大時每年會到伊朗過暑假,母 親現居伊朗,父親現居法國,女兒隻身移居到阿布達比,打算至少住上五年。在這裡,每當認識到新朋友都不是問「你是哪裡人?」而是問「你來自哪裡?」,然後對方很少會直接回答「我是xx國人」,而是先列出父母祖籍,再列出自己住過好一段時間的國家,最後才告訴對方:「你覺得我是哪裡人便是哪裡人吧。」


事實上,在阿聯酋的總人口裡只有9%為阿聯酋國民,其餘的91%均為外來人口。在杜拜及阿布達比這兩大最要城市,外來人口比例更達98%。即是說在一般的私人企業或學校裡,一百人中只有兩人為阿聯酋籍人士。如果旅客想要來阿聯酋認識更多「本地文化」,我想還是別太天真了。相反,在歐洲一些國家如法國,如果外來人口比例佔了5%,一些極右排外組織已會大聲說本國已被移民佔領,因此必須調整移民政策云云。那絕大部分均是外國人口的阿聯酋應該是天大的惡夢吧。

阿聯酋如此奇特的人口分佈其實來自其外來勞工輸入政策及極嚴謹的移民政策。同香港一樣的菲律賓家庭傭工政策一樣,阿聯酋都歡迎各企業從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等南亞及中亞國家輸入海外平價勞工。比起歐洲一般每月最少過萬的工資水平,在阿聯酋只需付出每月不足二千港元給這些海外低技術勞工。再者,每名外來人士的簽證都必須被一名阿聯酋籍人士擔保,而該本地人士每擔保一名外籍人士均能得到國家的現金補貼。因此,在杜拜開了一間小店的阿聯酋人,每多請人名外籍勞工都能從政府多賺可觀現金。於是,很多時在這國家裡我們都能看見在餐廳或店鋪裡的人手似乎比需要的多。其次,要入籍阿聯酋可謂比登天難。男人和女人的入籍條件不同:女人只要和本地男人結婚後住滿三年便得國籍,可是因為家族傳統的關係,本地男人要和外地女人結婚也不容易。相反,外地男人和本地女人結婚則不能構成入籍條件,他要在國內住滿三十五年才可遞交入籍申請,還不一定獲批。因此,阿聯酋可說是只有象徵式的入籍政策,基本上每年能成功入籍應不出二三人。

因此,要移民往阿聯酋有別於移民到其它國家:移民往阿聯酋不需入籍。那不能入籍的話就莫想要得到本地人才能享有的優厚福利了。因著龐大的海外人口,外地人來到這國家也不需談及令其他國家萬般頭痛的融和政策:因為根本不存在要和本地社會融合的需要。在這樣的種族隔離政策下,阿聯酋其實為來自四方的人的中轉站,誰也不期望也不希望在此長留,落地生根更不會落入考慮之內。其實這樣的隔離政策對國家的長遠的社經發展來說是不健康的:外來人口和所帶來的技術和知識都不會留在此國,一切都是中短線的人力投資。留不住人才,那有技術傳輸,即要外來人訓練本地人的可能嗎?

這方面則要從教育方面解答,容後再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